超氧化物歧化酶,英文称Super-Oxide-Dimutase,简称SOD。有铜-锌-SOD、锰-SOD和铁-SOD三种。超氧化物歧化酶是清除和抗氧化最重要的酶,也是研究自由基生命科学的奠基石。1968年超氧化物歧化酶被发现以后,生物体自由基与酶的关系才逐渐得到阐明。
1、SOD在人体防御系统中的地位
生命离不开氧,人们时时刻刻在与氧打交道,氧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在正常情况下,活性氧不会对细胞构成危害。这是因为生物体内有一个防御系统——抗氧酶体系。它们各尽其能,互相协同,及时清除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这些酶中最主要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其次,还有谷胱甘肽酶(还原型GSH,氧化型GSSG)、过氧化氢酶(CAT)和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人体试验表明,正常人血液中SOD含量为90mg/L,GSH=-Px为9,谷胱甘肽转移酶为1mg/L,可见SOD对人体的重要性。动物实验也证实,不同个体间SOD活力水平差异很小,只有10%左右的标准误差。但不同种类间GSH-Px活力水平最大与最小相差50多倍,CAT相差100多倍。因此与三酶相比,SOD无疑是防御体系中的关键酶。
2、SOD的临床应用
SOD的临床应用,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抗辐射、抗肿瘤、抗衰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上。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不是治疗百病的神药,作为药用酶,它仅能治辣被过氧化所伤害的有关疾病。故应弄清病因,避免盲目性。
目前国内外用SOD治疗的病种有:缺血再灌流综合征、氧中毒、辐射损伤、皮肤病、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烧伤、老年性白内障、家族性肌肉萎缩病等。由于目前使用的SOD均为异源蛋白,且分子质量都大于30000u。因此人体对其耐受性是应用中极为关键的问题。根据Smith报道,牛血SOD临床应用已有1300多万人次,而且剂量在4~8mg/次,大多为关节腔或肌肉注射。在丹麦有82人接受6次剂量为2~8mg/次的蛛肉膜下腔注射,在西班牙也有15位病人接受此治疗,剂量为6.6mg/d,连用5年。每年有这些临床试验除个别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外,均对牛血SOD有较好的耐受。也有报道,在对11024人的注射观察中,有264例出现轻微副射作用,占总数的2.3%,出现过敏反应的有62例,占0.6%,但从未出现过敏休克。Jadot也得出相同结论。说明SOD的毒低,人其有较强的耐受性,尽管如此,在使用时仍需谨慎对待。
3、SOD的重组
SOD是毒性和副作用很小的生物分子。但作为抗原多次进入体内仍可诱发免疫反应。故最理想的方法是将SOD基因克隆和表达,制出人的SOD(hSOD)。目前,美、日、英、德等国相继开发了SOD基因工程产品,并进行了临床试验。但在所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有的证明有效,有的无效。根据Jadot的观点,有的SOD进入体内后,由于和体内已有的SOD不同源,因而不能被细胞膜受体所辨认,所以没有活性。因此对重组SOD的研究应持谨慎态度,注意应用领域的扩展。相比之下,中国刚起步,差距甚大。
4、含有SOD的营养保健食品
目前国内外的很多营养保健食品都与天然抗氧化剂SOD相关,例如北京与上海的几家化妆品与食品厂家都在生产SOD化妆品、SOD牙膏、SOD保健酒、SOD牛奶、SOD糖果、SOD口服液与其他保健食品。问题是这些化妆品与保健品是否真正有效?首先SOD是一种酶,一般酶是不太稳定的,从生产成品到消费者手中,有时需要一年多时间,经过这样长的时间是否减少甚至无效。此外,为保证消费者健康,商品出厂前需要消毒,加热消毒是否会破坏酶的活性。还有口服SOD这种酶非常稳定,放置较长时间活性也没有什么降低;加热对它的破坏性也不大;在类似的胃液环境,如放置在盐酸溶液中较长时间,其活性也未显著降低;与消化酶类,如溶菌酶或胰酶混合在一起,其酶活性也未被破坏。因此,SOD可以口服或做成保健食品。如果先做成饮料,再添加SOD,可减少对SOD破坏的机会。其次,SOD可以先经滤膜超滤,以除去微生物,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添加到饮料或食品中,这样既消毒又可以不损伤SOD的活性。
SOD的分子量不大不小,以人血中的铜-锌-SOD为例,约为32000u,内含18种氨基酸。这样大的分子质量不易透过生物膜而发生作用。但SOD中真正有活性的,是在咪唑桥联附近的铜配位化合物,其分子质量只有100ug左右。做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SOD是一个西瓜,那么有活性的部分仅仅是一粒西瓜子。因此如何利用配位化学的知识,合成真正具有SOD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既稳定,合成的成本又低,又能进入人体的生物膜发挥作用,是利用清除自由基,防治疾病的理想方向和途径。我们对SOD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就向这一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