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
摘要:本文利用低聚异麦芽糖抑菌试验证明,除青霉外,对其它菌无效果,通过对低聚异麦芽糖进行改性研究,其抑菌证明,改性的1%低聚异麦芽糖溶液,使病原真菌无法生长,抑菌率达100%,而灰霉的抑菌效果>50%。
关键词:低聚异麦芽糖 改性 抑菌
1、概述
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aligosaccharides)是指葡萄糖之间至少有一个以上以α(1→6)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单糖数在2-10不等的一类低聚糖,又称分枝低聚糖。其结构为:
低聚异麦芽糖有一定的甜度,约为蔗糖的50%,且甜味柔和醇美,可以用来替代部分蔗糖食品的甜度,改善其味质;它的黏度与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很接近,食品加工易操作,对于糖果、糕点等的组织与物性无不良影响;它耐热、耐酸性极佳,浓度50%糖浆在pH=3、120℃下长时间加热不会分解,应用到饮料、罐头及高温处理或低pH食品,可以保持其功能与特性;低聚异麦芽糖保持水分不易蒸发,对各种食品的湿润与维持其品质效果好,并能抑制蔗糖的结晶形成,这对面包类、甜点心等以淀粉为主体的食品,稍加存放即行硬化者,添加低聚异麦芽糖浆因能防止淀粉老化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它的水性活度Aw=0.75,比蔗糖(0.85)、高麦芽糖浆(0.85)、葡萄糖浆(0.77)的都低,而一般的细菌、酵母、霉菌在Aw<0.8的环境中均不能生长,这意味着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较佳的防腐效果,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由于低聚异麦芽糖所含糖分子末端为还原基团,与蛋白质或氨基酸共热会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褐变着色,着色程度的深浅与糖浓度有关,并与共热的蛋白质或氨基酸的种类、pH值、加热温度及时间长短有关,所以,采用低聚异麦芽糖加工各种食品时,应考虑到上述各种因素的配合。
它具有难发酵性,所以很难为酵母及乳酸菌利用,因而添加到发酵食品中不会被破坏,仍然可发挥作用。低聚异麦芽糖有较强的抗龋齿性,是因为它不为链球菌作用,若与蔗糖混用能强烈抑制由蔗糖生成葡聚糖,而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日本的光冈知足等人研究证实:低聚异麦芽糖是良好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每天服用一定数量的低聚异麦芽糖,例如15
鉴于低聚异麦芽糖的上述功能特性,该糖是一种新型的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可广泛应用于饮料、乳制品、糖果、糕点、果酱、蜂蜜以及营养口服液等各种食品。由于数量太少,它的功能性不能明显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多年来追求大量地生产这种低聚糖。随着微生物酶工程深入研究的发展,大工业生产这种低聚糖才成为可能。低聚异麦芽糖于1982年由日本林原生化研究所开发成功,1985年,由昭和产业公司首先推入市场。目前,日本有多家公司生产这种低聚糖,年产量超过10000吨。一直以来,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位居世界前列,而美国、德国目前极少报道。在我国,对低聚异麦芽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国是农业大国,淀粉原料极为丰富,用玉米、大米、甘薯等均可作为原料,采用酶工程技术生产新型低聚糖。因此,低聚异麦芽糖在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它的研究生产必将促进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并可望在其它领域有进一步的研究、开发。
目前,低聚异麦芽糖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其它领域尚未报道。对于低聚异麦芽糖,一般的细菌、酵母、霉菌都不能利用,况且,它又具有良好的成膜性、高保湿性和无毒副作用,如果能够利用到果品、蔬菜、鲜花等保鲜上,它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保鲜剂。大量资料上报道甲壳低聚糖可以用于水果保鲜,效果较好。但是,甲壳低聚糖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工艺较简单,成本低。为此,低聚异麦芽糖用于果品、蔬菜、鲜花等保鲜上,如获得成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进行了低聚异麦芽糖改性及抑菌实验研究。
2、低聚异麦芽糖抑菌作用
2.1实验材料及方法
(1)常用病原菌:
青霉(peni)、西瓜枯萎菌(Fon)、苹果炭疽菌(c.gly)、聚端孢、茄子菌(v.dal)、番茄叶霉菌(Ful)、立枯丝核(Rhizo)、灰霉(Botory)
(2)培养基:PDA
(3)仪器:LS-B
(1)带菌滤纸片制备:取培养5天上述病原菌斜面,注入5ml无菌水,冲洗孢子液,倒入灭菌后的空培养皿中,取灭过菌的滤纸片,浸泡在孢子液2min,备用。
(2)低聚异麦芽糖抑菌作用
不同的培养基制备:
A: 水 + 2%琼脂
B: 水 + 2%琼脂 + 2%葡萄糖
C: 水 + 2%琼脂 + 2%低聚异麦芽糖
将上述制备的A、B、C培养基灭菌,倒平皿。将(1)中的灭菌滤纸片放入皿中央,
(3)低聚异麦芽糖膜对病原菌的作用
a:取灭菌过的10%、20%、30%、40%、50%低聚异麦芽糖溶液1ml,涂布于PDA平皿培养基上,接入含菌的滤纸片,
b:同a一样,将涂布低聚异麦芽糖溶液于培养皿中,置于
2.2结果及分析:
表1: 低聚异麦芽糖抑菌作用
培养基 病原菌 |
A |
B |
C |
立枯丝核 |
极少量菌丝 |
1.1 |
菌丝较少 |
苹果炭疽菌 |
3.2 |
3.4 |
2.4 |
番茄叶霉菌 |
1.8 |
2.2 |
2.1 |
西瓜枯萎菌 |
3.3 |
4.0 |
3.7 |
聚端孢 |
1.3 |
1.4 |
1.2 |
茄子菌 |
1.0 |
1.2 |
1.1 |
青霉 |
2.8 |
3.2 |
2.7 |
灰霉 |
0.7 |
2.3 |
1.5 |
由表1可以看出:各病原菌在含2%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其营养利用率较高,菌落直径略大,在含2%低聚异麦芽糖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与不含碳源的培养基基本相当,且观察过程中发现,培养相同时间时,含2%低聚异麦芽糖培养基上菌丝普遍稀疏,不饱满,孢子成熟晚,其正常生命周期明显推迟。因此,可看出:低聚异麦芽糖可作为真菌碳源而被利用,但利用率极低,这是由于该三碳以上的低聚异麦芽糖纯度为90%,它不易被微生物利用,其中10%的低聚异麦芽二糖可被某些微生物利用。
由a实验以湿平皿接种,培养96h后观察,发现各处理与CK生长情况基本相当,无明显区别。这说明低聚异麦芽糖溶液在培养基表面并没有起到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这是由于其溶液具有流动性,不能阻断病原菌对PDA培养基中营养吸收。由b实验,培养96h后,其菌落直径见表2。
表2: 低聚异麦芽糖膜对病原菌的作用
培养基 病原菌 |
CK |
10% |
20% |
30% |
40% |
50% |
青霉 |
5.4 |
4.8 |
4.0 |
无 |
无 |
无 |
茄子菌 |
1.8 |
1.6 |
1.1 |
1.2 |
1.2 |
1.3 |
苹果炭疽菌 |
4.1 |
4.0 |
3.8 |
4.0 |
3.9 |
4.0 |
番茄叶霉菌 |
1.8 |
1.6 |
1.7 |
1.7 |
1.6 |
1.7 |
聚端孢 |
2.8 |
2.2 |
2.4 |
2.5 |
2.3 |
2.1 |
立枯丝核 |
8.0 |
5.6 |
5.2 |
6.5 |
7.0 |
6.9 |
西瓜枯萎菌 |
4.9 |
4.6 |
4.4 |
4.4 |
4.5 |
4.6 |
灰霉 |
4.2 |
4.0 |
3.8 |
3.8 |
3.9 |
3.7 |
由表2可知:青霉菌在30%以上浓度的低聚异麦芽糖膜表面不生长,而在10%和20%有较弱生长,其余各菌在各处理平皿中均有生长,但菌落直径均小于CK且观察发现其菌丝生长稀疏。这是由于低聚异麦芽糖溶液在自由水挥发后能形成一种透明的网孔状膜,既起到一种机械屏障的作用,又防止病原菌与营养物接触,浓度越高其网孔小致密大。故青霉菌在30%浓度以上不生长,而对于灰霉等较强病原菌可以通过网孔而插入吸收营养,使屏障作用减弱。
2.3讨论
由以上实验可得结论:
1、低聚异麦芽糖可作为真菌的碳源而被利用,但利用率较低。
2、 不同浓度低聚异麦芽糖溶液涂布PDA平皿时,若不使自由水挥发,无抑制作用,而烘干后,低聚异麦芽糖成膜,可起到一定的机械屏障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由于低聚异麦芽糖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保水性,但其本身抑制病原菌并不理想,鉴于此我们开展了对低聚异麦芽糖的改性,使其糖侧链带上活性基团,以期达到抑菌杀菌作用。
3、低聚异麦芽糖的改性初探
3.1材料与方法
(1) 菌种及培养基:同
(2) 试剂:葡萄糖、乙醇、低聚异麦芽糖(甘肃)、氢氧化钠溶液(10mol/L)、改性剂(有机酸)、脱改性剂(醇类)
(3) 仪器:FA20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LS-B
(1)改性方法:称取
(2)改性低聚糖定性检测: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改性后低聚异麦芽糖的活性官能团。
(3)改性低聚异麦芽糖抑菌作用:将常温和
(4)改性物中其它物质对菌体的作用:
a:NaCl对菌体作用:配置10%改性物溶液(常温和
b:改性剂对菌体作用:配置1%改性剂溶液pH=7,5%的改性低聚异麦芽糖溶液,5%低聚异麦芽糖溶液各30ml,分别取0.2ml加入牛津杯对照比较抑菌圈大小,实验方法同(3)。
(5)改性物成膜后对菌体的作用:
将改性物分别配成1%、2%、3%的水溶液,灭菌后,各取1ml涂布于PDA平皿培养基上,
3.2结果与分析
从红外光谱图中可看出在1610
培养72h后,5%浓度的
表3: 改性物成膜后对病原菌的作用
培养基 病原菌 |
CK |
1% |
2% |
3% |
青霉 |
2.7 |
无 |
无 |
无 |
西瓜枯萎菌 |
3.8 |
无 |
无 |
无 |
苹果炭疽菌 |
1.9 |
无 |
无 |
无 |
聚端孢 |
3.3 |
无 |
无 |
无 |
茄子菌 |
少量菌丝 |
无 |
无 |
无 |
番茄叶霉菌 |
1.8 |
无 |
无 |
无 |
灰霉 |
4.2 |
2.0 |
1.8 |
1.5 |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其抑菌作用明显提高,改性物1%浓度足以完全抑制青霉、西瓜枯萎菌、苹果炭疽菌、聚端孢、茄子菌、番茄叶霉菌这几种菌的生长,而对于灰霉的抑制效果不如其它菌,但抑菌率>50%。这表明由于活性基团的加入,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
由于改性过程中,不能保证底物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改性物可能存在两种次生产物即改性剂和NaCl,为了排除改性剂对菌体作用,故用醇类洗脱剂,因为改性剂在醇中,具有很高的溶解度,而改性物却不溶。通过
3.3讨论
确切的改性物结构尚不清楚。红外光谱显示糖链上,发生“—COO-”的取代反应,由于低聚异麦芽糖结构,具有游离的C6羟基,最易发生取代反应。其反应原理如下:
低聚异麦芽糖-OH + NaOH → 低聚异麦芽糖-ONa + H2O
Cl-改性剂-COOH + NaOH → Cl-改性剂-COONa + H2O
低聚异麦芽糖-ONa + Cl-改性剂-COONa → 低聚异麦芽糖-COONa + NaCl
其可能的副反应:
Cl-改性剂-COONa + NaOH → Cl-改性剂-COONa + NaCl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由于改性低聚异麦芽糖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它可在营养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阻止病原菌吸取营养,起到一种天然屏障的作用;另外,由于改性后带上了“—COO-”的负电荷,作用于病原菌膜里的正电荷,使膜透性加大,抑制或杀死膜内外物质渗透性变化,改变了细胞内正常的代谢活动抑制菌体生长。当然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论证。
4、总结及展望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并对今后的工作方向提出些许建议:
1、低聚异麦芽糖为难发酵性糖,不易被病原菌分解利用且其具有一定的成膜性,30%以上浓度成膜后可抑制青霉素生长。对其它病原菌无效果。
2、改性后的低聚异麦芽糖,其柔韧性、成膜性大大提高,并且具有了较强地抑菌性能,改性物1%浓度成膜后足以完全抑制青霉、西瓜枯萎菌、苹果炭疽菌、聚端孢、茄子菌、番茄叶霉菌等病原真菌的生长,而对于灰霉的抑制作用稍弱,这是由于灰霉在偏酸条件下易生长,但抑制率达50%以上。这表明由于活性基团的加入,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
3、初步筛选改性条件,认为常温下改性优于
4、由于时间关系,本论文只选用了一种有机酸为改性剂,其它改性剂的筛选优待进一步的研究。
5、改性物在实物上抑菌效果有待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菅野智荣:New Food Industry,1988,30(6):33-40.
[2].陈瑞娟:食品与发酵工业,1993,2:8290.
[3].菅野智荣:淀粉科学,1990,37(2):87-97.
[4].张镜吾,吴达华:羧甲基淀粉钠的制备性质及应用[J].精细化工,1992,9(2):37-42.
[5].郑建仙:功能性食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
[6].Spiegel,JE et al.Food Technol,1994,(1):85.
[7].Mckellar RC et al.Appl Microbiol,1989,(31):537.
[8].田南卉,董素英等:药物分析杂志,1997,17:129.
[9].刘晓非,管云材,姚康德:天然抗菌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9,(1):32-35.
[10].夏文水: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2):95-99.
[11].宋荣钊,曾梅珍,潘松汗:中高粘度取代度羧甲基淀粉醚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98113136.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