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详细内容
功能食品配料发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9/27  阅读次数:1881  字体大小: 【】 【】【

1、综合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功能食品。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东方大国,深厚的“药食同源”文化与各具地方特色的珍稀功能性基料来源为功能食品的研制与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目前我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蚕和桑在中医药和食品方面的其它用途,桑叶、 桑枝、桑根、桑椹、蚕沙、蚕蛾、蚕卵(子)、蚕丝、白僵蚕、蚕种纸等都可入药治病,桑叶和桑椹是药食两用的农产品。广东省农科院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
分会副理事长、廖森泰副院长对获得2008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的科技成果——“蚕桑资源营养功能评价与系列食品研发”进行了 专题介绍。广东省农科院充分利用广东桑生物活性物质种类丰富、含量高、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物质基础的地方优势,在构建蚕桑经济性状数据库、营养成分数据库、 功能成分数据库等基础成分数据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新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其产业化经济效益累计近达6亿元。

此外,广东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吉林大学还分别对南海海洋食品的原料特性与高值化利用途径、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进展、食用菌生物转化技术、功能食品资源性原料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功能食品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作了介绍。

2、功能因子研究日趋深入
众所周知,第三代功能性食品与第二代功能性食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功能因子清楚,结构明确,含量确定,而后者则往往未能搞清产品中起作用的成分与含 量。中国目前已批准的功能性食品中,绝大多数的属于第二代产品,属于第三代产品的很少。因此,如何加快对功能性食品基料的深层次研究与开发,缩短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差距,加速现有产品的更新换代,显得十分的紧迫。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李琳副校长介绍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功能食品生物活性稳态化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项目组在功能因子的微胶囊与多重乳液组装包埋技术、微乳化技术及纳米脂质体、纳米乳化保持技术、包埋壁材缓释载体的制备技术、靶向控释载体材料BSA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都获 得了重大成功。李琳副校长还强调,功能食品的研究不仅要关心功能因子活性的稳定与保持,还更应该关注这些功能因子的人体吸收率问题。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江波教授报告了功能性糖的研究进展,不仅阐述了塔格糖、阿洛酮糖、双果糖酐等的特性与制备方法,还介绍了茶氨酸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制备方法以及应用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则对豌豆铁蛋白的聚合特性、莲原花青素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进行了探讨。

3、功效性研究更加广泛
香港大学陈峰教授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天然产物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的抑制及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情况,提出了一批具有研发应用前景的天然产物。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副院长赵谋明教授对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难点做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抗疲劳肽、增强免疫力肽、改善记忆肽、镇静安眠肽、呈味肽、抗氧化肽等的研究情况。

东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及北京联合大学对蛋清活性肽制备技术的研究概况、特色农产品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其功能食品精深加工研究、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技术开发与应用、我国未来功能食品的研究方向等作了介绍。
中国食品(食用胶)论坛,欢迎您!!http://cnjiaot.5d6d.com

  

来源:功能食品配料网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