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
为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中国粮仓”黑龙江省正在重新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来保护黑土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以及缺少保护性耕作措施等原因,黑龙江省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水土流失和沙化,急需通过立法强化管理,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之首。去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在《农民日报》撰文说,今日之黑龙江,无愧于“中华第一大粮仓”的美誉。那么,黑龙江省近年来是如何跃升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的?走访广袤的黑龙江大地,就会得到明确的答案。这就是一连串“大”字:大水利、大农机、大流通、大科技、大合作。这“五大”,有力地挖掘出黑龙江粮食增产的潜力,不断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
凡金秋时节到过黑龙江建三江的人,都被那浩渺无际、略泛金黄的绿色、接天连地的“万亩大地号”——水稻田深深吸引,被现代化大农业的气势所震撼。模式化栽培、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选种育种、插秧栽培、除草施药等田间管理,收割收获,储运加工,无不透出现代农业的气息,沁人心脾,令人耳目一新。
深深为号称“中华大粮仓”、“中国绿色米都”、“北大荒、北大仓”的建三江自豪,深深地为13亿人口的中国能打造出这样一片“净土”、“绿地”、“粮仓”、“水稻产业带”而信心十足;深深为建三江人“居住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耕耘在广袤的田野里”,其柔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功能明确,各种要素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融场景所折服,敬佩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试想,“七区二十三带”粮食和农业主产区若都是如此模样,同时超级杂交水稻单产突破1800斤大关,并迅速加以推广,是中国粮食安全之大幸,国人之大幸。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位于三江平原东部(三江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是世界高纬度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建三江有15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0万人,辖区面积1.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0万亩。耕地面积占黑龙江垦区的1/4、黑龙江省的1/18、全国的1/180;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垦区的1/3、黑龙江省的1/8、全国的1/90;商品率达95%以上。
该局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0年水稻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08亿斤。一举创造了粳稻区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质化程度等“四项全国之最”。
建三江在全国首创了粮食生产“三四五”、“六七十”科学体系。“三全程”即旱育壮秧全程模式化、生产栽培全程机械化、产品质量全程安全化。“四专用”即专用品种绿色种植、专用品种收获贮存、专用品种精深加工、专用品种市场销售。“五标准”即农时界限标准化、水稻用种标准化、旱育用秧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六体系”即全程机械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栽培技术体系、农田基本建设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培训体系。“七个化”即设计工程化、生产工厂化、监控智能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人员知识化。“十精确 ”即精确备耕标准、精确农时标准、精确壮秧标准、精确耕作标准、精确插秧标准、精确灌溉标准、精确施肥标准、精确植保标准、精确收获标准、精确品质标准。
不仅如此,黑龙江全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黑龙江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从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从627亿斤增长到1114.1亿斤,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跃升为全国第一位。与此相应,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2907.98斤,2012年再升为3383.45斤,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黑龙江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由新世纪初的70%上下,提高到目前的82%以上,向全国贡献的商品粮数量大幅增加:仅2006年—2010年的5年间,黑龙江省贡献的商品粮累计达到3229.5亿斤,粮食优质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目前,在我国现有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中,能够调出较大数量商品粮的省份已为数不多了,而黑龙江省始终是佼佼者。黑龙江省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可养活全国1/6的人口;粮食产量、粮食增量、粮食商品量和输出量,均摘下中国“第一粮食大省”的桂冠。
像黑龙江这样的粮食主产省、粮食“大后方”同样也面临提升粮食产能多重挑战,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受限,提高单产难度增大,黑土地变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农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递减,气象条件极其不稳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保供稳价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商品粮供应能力发生了较大变化:商品粮输出量较大的省(区)仅有7个;商品粮输出量变小的有2个;粮食输出和输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个;完全变为粮食输入的省有1个。粮食主产省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瓶颈”,面临五大矛盾。
一是粮食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即国家需要多增产粮食,而农民需要增加收入;二是粮食现代化与土地“碎片化”经营权承包的矛盾,即适度规模经营与小农生产不适应;三是粮食基础设施落后与持续发展的矛盾,即农业农村生产与农民生活设施薄弱,地方粮食流通设施滞后,不适应粮食现代化持续发展的需要;四是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的矛盾,即“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长期未取得根本改变;五是粮食部门的社会职能与管理手段“空心化”的矛盾,即粮食部门缺乏宏观调控手段,与其承担的职能不匹配。
几点思考和建议:
201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即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要建设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
像建三江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弥足珍贵,不愧为“中国绿色米都”,支撑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足够的有机绿色粮食,同时确保粮食主产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子孙后代留出蓝天碧水绿地。
一定要采取综合的政策措施,必要时以立法形式加以固定,建立粮食主产区如同生态区一样的补偿机制,保护耕地和粮田,提高粮食产量,搞好搞活粮食流通,让种粮人有地种,让种粮人会种地、能种地,始终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像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400斤、1600斤两大世界难关,2011年又突破1800斤,下一个目标是突破2000斤大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粮食主体功能区有效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种植,辅之以优惠的政策措施,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的回旋余地愈来愈大。
为解决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等突出问题,应实施特殊的扶持和补偿政策,并逐步建立机制。粮食是国家自强、民族自立、民生保障的基本战略物资,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粮食主产区是提供商品粮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目前中央财政对于粮食主产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主要体现在奖补方面,没有形成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事关国计民生,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从社会和民生的角度看,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粮食生产是一种带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为;从产品生产效率的角度考察,粮食是一种自然与市场风险大、供给与需求弹性小、投入回报率低的产品。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保护粮食耕地和支持粮食生产的补偿政策,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适应粮食主体功能区要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应继续完善粮食主产区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粮食主产区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应当考虑属于地方支出责任范围的粮食主产区以及生态保护支出项目和自然保护区支出项目,并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加大对重点粮食和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七区二十三带”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像建三江这样的粮食主产区要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等各项扶持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乃至用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
省级财政要完善对省以下转移支付体制,建立省级农业、粮食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粮食产区、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切实保护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主销区或粮食调入区补偿粮食主产区和调出区的利益机制,粮食调入或生态环境受益地区应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对重点粮食产区、生态功能区因加强粮食生产和流通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以及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这里着重应该强调和重视的是,粮食主产区具有生产粮食产品和生产生态产品的双重功能。粮食生产一方面是利用自然、消耗资源、形成排放的粮食产品产出过程,但同时也发挥了保护生态、美化田野和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消化排放、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的作用。因此,将粮食主产区纳入生态补偿政策的扶持范围,或采取与禁止开发区基本相同的补偿政策,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配套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对主产区粮食耕地的生态关怀和对“衣食父母”的人文关怀。
应加大各级财政对重点粮食生产区的投入力度。在定范围、定面积、定功能基础上定经费,并分清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