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专家称食品安全头号敌人是食源性疾病
发布时间:2012/9/21  阅读次数:916  字体大小: 【】 【】【

       最近一项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显示,我国平均6个半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日前在沪举行的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主题宣讲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敌人依次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残、兽残、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去年开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1000万人展开了为期一年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每隔两周入户调查家庭居民是否存在因饮食不当导致腹泻或肠炎等。结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每6.5人中就有一人曾经发生过食源性疾病。“由此推算,全国每年将有超过2亿人遭受过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大敌。”陈君石说。

  “不过,我国对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尚重视不足。”陈君石指出,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屡见不鲜,一旦发生,对公众的健康危害是明确而广泛的。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发生的食源性甲型肝炎波及30万人;1999年,宁夏肉品引起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危及超过1000人的身体健康;2001年,H7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曾让江苏、安徽等2万人中毒。

  食品添加剂“蒙冤”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谈食品添加剂色变。实际上,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不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惹的祸,而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添加物浑水摸鱼炮制出各种假冒伪劣食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生过因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造成的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要知道,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绿等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陈君石说,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有明确而严格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并被赋予明确的法律地位,任何超量、超范围使用都是违法的。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通常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有着统一的国际和国家标准,未超范围超量使用,就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以备受消费者诟病的糖精为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做过细致严谨的风险评估。研究人员假定市面上所有允许添加糖精的食品都添加了,且添加量是规定的最大值,按照国人的膳食习惯来估算,即使是最喜好含有糖精食物的孩子,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也少于2.5毫克,仅为国际安全值5毫克的一半。陈君石坦言,研究中假定的糖精使用是极端现象,在现实调查中没有出现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