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全面认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
发布时间:2013/3/3  阅读次数:968  字体大小: 【】 【】【
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大事,更是中央始终坚决贯彻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两大宗旨的重要内涵之一。近年来,媒体频频报导有关食品安全事件,从而使国人眼光不断聚焦于此。食品安全是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这是社会稳定、民心安静的重要因素。201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发布的《2012年十大民生热点》,食品安全再次成为年度热点。如何全面、客观、科学评价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亟需用事实、数据来加以回答。教育部重点培育的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之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详实的材料,解答了人民关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帮助我们客观分析形势、拓展思路。该报告值得一读。  


           食品安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该《报告》基于食品安全风险的形成机理,着眼于完整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全面考察了食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子系统,对我国2006年至2011年间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出了食品安全呈现出“总体稳定,逐步向好”和“进入了食品安全风险相对安全区间”的基本走势。这个结论并非是建立在描述性基础之上的“套话”,而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数学工具,计算了大量的数据而获得的结论。

  既然我国的食品安全进入相对安全区间,食品安全总体状况逐渐向好,但为什么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评价与食品安全风险基本走势相背离呢?《报告》并没有回避这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而是进一步在调查基础上展开了深度的分析。《报告》对12个省区市的4000多个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高达40%以上的居民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表示“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报告》研究认为,出现背离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大幅提升,对食品安全改善的感受受大众媒体突出关注与快速传播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报告》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就是实实在在地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本质特征,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报告》认为,在我国由于食品生产、经营、销售等主体的不当行为,且由于处罚与法律制裁的不及时、不到位,更容易引发行业潜规则而导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何监管食品生产者的行为,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报告》认为,当务之急是深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最终落在微观层面上,最大程度地优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只有厘清影响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的关键因素,并实施有效、配套的政策组合体系,才能最终构筑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屏障。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