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关税降洋奶粉价未降 降税利好或被流通环节瓜分
发布时间:2013/1/17  阅读次数:1020  字体大小: 【】 【】【
1月1日起,我国调整780多种进口商品税率,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关税从20%降至5%.关税下调,能否给'高烧不退'的洋奶粉价格降温?记者调查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关税下调并未撼动进口奶粉的高价,个别品牌进口奶粉甚至还在酝酿涨价。

  据分析,洋奶粉价格高企系由250多项中间费用堆起,降税利好或被流通环节瓜分,根本难达消费环节。

      现状:洋奶粉价格坚挺依旧

  在《2013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进出口关税》的公告上记者看到,包括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和氨基酸配方特殊婴幼儿奶粉在内的3种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关税从之前的20%降至5%,而其他品种的婴幼儿奶粉则并未进行调整。记者查询进入中国市场的各大洋品牌奶粉销售目录发现,目前,有这三种奶粉销售的洋品牌包括雅培、多美滋、雀巢、可瑞康等。

  此番关税下调,是否会间接促进洋奶粉的降价?1月14日,记者走访济南部分超市发现,洋品牌奶粉价格并未下降。采访中记者发现,澳优、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等奶粉品牌旗下特殊配方奶粉的价格都不低,大部分商超销售的桶装进口奶粉价格在200元到300元之间,个别高档产品价格甚至高达400多元,而国产奶粉价格多在100元到200元之间。

  在历下大润发超市,除雀巢中老年奶粉有每桶10余元优惠折扣外,其余婴幼儿奶粉均无降价优惠。雀巢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价格更是高达348元/桶。而澳优奶粉销售人员称,一款现售价338元/桶的特殊配方奶粉正酝酿涨价至368元/桶。

  多位国内外奶粉品牌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关税下调,基本上不会造成对于终端市场的价格影响,因为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较小,且关税费用在奶粉成本中的占比较低'.

    分析:250余项中间费用堆起高价

  业内人士分析,决定价格的因素在于供求关系,关税在整个进口奶粉成本构成因素中的占比并不大。一桶进口奶粉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由厂商、进口商及各级销售商和零售终端。关税环节下调的税费,很可能在中间流通环节被'瓜分'了。即便是这部分利润顺利到达了零售终端,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拥有'定价权'的零售终端也应该不会选择降价。

  在采访中,一位新西兰奶粉商证实了以上说法:一桶进口奶粉从原产国到中国的终端市场,中间会涉及250余项费用,其中包括入关检测费、入关申报费、跨国物流费、保险费、进入中国之后的各项检测费、关税、增值税、码头搬运费、仓库使用费、国内运输费、分装费、营销推广费、经销商运营费、员工工资、员工各项福利费、渠道建设费、商超入场费等,其中每一项费用下面又会细分成若干费用支出项。'这些费用累加起来,最终会导致一桶进口价约一百元的洋奶粉,当摆上中国商超柜台时,价格不得不卖到300元左右。'广东省奶企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经销商的利润和物流环节是洋奶粉最大的价格推手。

  而数据显示,外资品牌在我国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份额超过80%.面对外资独大、国产奶粉信任缺失等种种矛盾,洋奶粉的坚挺价格也很难撼动。

        反思:国产奶粉如何重获消费者信任

  有经销商直言,此次降低关税肯定会对国产品牌奶粉造成更大冲击,但一切还得等政策落地才好评判。相关专家预测,未来的奶粉市场仍将是以大品牌、大企业为主,中小规模奶粉企业终将因销售费用过高、盈利空间有限而退出市场。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呼吁洋奶粉品牌下调产品价格,但只涨不落的洋奶粉价格,也应唤起国产奶粉企业的反思。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几年,国产奶粉问题频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心存疑虑,国内企业在奶粉行业话语权进一步旁落,导致了洋奶粉涨价有恃无恐。'对于国产奶粉来讲,在洋奶粉涨价漩涡中,价格相对低廉,本来是竞争优势筹码,国内奶粉企业要从源头上下工夫,从制度上强化、落实,提高乳品标准,加大奶粉质量的监管力度,及时公布检测信息,抓住进口奶粉涨价的契机,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市场,打破洋奶粉定价话语权。'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