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世界粮食日: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2/10/16  阅读次数:1068  字体大小: 【】 【】【
           10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日前向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国家粮食局倡导本系统职工进行“24小时饥饿体验”,当然不错。并且只是倡导,并非强制,一些网友讲“饿出病来怎么办”,是杞人忧天了。但也正因为是“倡导”,那么到了16日,是否真有干部去体验、有多少干部去体验,也就不能不让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可以扯得远一些。在不少宗教习俗中,也有在某一日“禁食”的传统。当然他们“禁食”的目的并非为了体验饥饿,而是要通过禁食表达一种宗教情怀。宗教习俗中的“禁食”基本上也是凭自觉,而且绝大多数教众也都能做到自觉,原因无他,因为“人人心中有神明”。为什么要扯这个?我想说的是,国家粮食局倡导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要真正实现“体验”的意义,同样需要广大粮食系统干部有那么一种“宗教情怀”——你必须心里装着粮食安全,心里想着全球还有超10亿人处于饥馑,你还必须有着对职业精神的尊重,否则,你怎么可能认认真真的去体验饥饿?

  话还可以扯得再远一些。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这几日中国社会的大事,究竟是什么促使莫言走上了文学道路?莫言说,是“饥饿”。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饥饿,而莫言那一代人则对“饥饿”铭心刻骨。1955年出生的莫言正赶上从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但莫言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说其幸运,不是因为他成了大作家,成了诺奖获得者,说他幸运,是他毕竟度过了灾难。那个时代,饿死了多少人啊!

  莫言对饥饿的记忆,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天灾之外还有人祸。那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那是一个“亩产万斤”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遭遇的天灾少吗?哪一次不是“百年一遇”?但哪一次出现过饿死人的事情呢?这里也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当年会饿死人,放到今天就不会?国家粮食局发起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目的是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这个目的当然很好,但粮食安全的最大关键其实不在这里,粮食安全不是节约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生产出来的。我们在进行“饥饿体验”的时候,应该匀出一些时间来“回味”历史;我们尤其要警惕对历史的遗忘甚至美化,绝不可以重蹈历史的覆辙。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