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中国甜菊产业三十年来发展回顾
发布时间:2012/1/11  阅读次数:1142  字体大小: 【】 【】【

(一)兴起:风雨曲折的二十年

       自1977年从日本引种甜菊试种成功,1982年甜菊糖首次投产成功,1988年全国甜菊协会成立,我国甜菊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一个包括种植、加工、应用的产业。

       1.引种、种植、生产甜菊糖

       1977年南京中山种植园,而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从日本引种甜菊试种成功,在10多个省市推广种植。八十年代种植甜菊主要是向日本出口干叶,年出口1000-3000吨。1982年成都化学制药厂研制提取工艺,首先成功生产出甜菊糖,接着西湖农场、天津南开大学、南通化工研究所、北京商机所等在江苏、天津、上海、湖南等地建厂。1989年各地己建20多个加工厂(车间),生产甜菊糖300吨。

       2.二起二落曲折路

       1986年-1988年食粮紧缺甜菊糖供不应求。干叶每吨5000-6000元。甜菊糖每吨24-28万元。1988年-1993年各地盲目建厂,1991年底中小厂及车间达71个。加之其它甜味剂入市,无序竞争,干叶跌至每吨2000元,甜菊糖每吨12万元左右,工厂倒闭、停产。1993年仅剩30家,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造成1995-1996年干叶紧缺,每吨高达1.2万-1.6万元,杂质有的达30%,甜菊糖价高达每吨40-55万元,出口最高达每吨6.8万美元,销售破千吨,出口900吨。1997年农民扩种,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超过实际需求的三倍多,干叶每吨跌至1000-1500元,甜菊糖价跌至每吨13万元左右。此次下跌长达6年,2002年能正常生产的仅10余家。2003年糖价才第一次回升,每吨均价16万元左右。

       3.全国甜菊协会到中国甜菊协会成立

       1988年11月全国甜菊协会在北京成立,属于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的二级协会。全国甜菊种植、加工、应用、科研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1993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改名为中国甜菊协会,属全国性的一级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农业部,掛靠单位为中国农科院品质所。

       4.政府和各界关注甜菊事业

       国务院领导1983年至1996年多次对发展甜菊批示。1983年人大常委罗叔章、政协常委沈其震提出发展甜菊的建议,副总理姚依林批示有关部门研办,姚依林、朱镕基、吴邦国、陈俊生等国务院领导分别批示。1995年朱镕基圈阅轻工总会会长于珍的考察报告,吴邦国批示:同意于珍意见,甜菊很有发展前途。1990年、1995年甜菊糖分别列入国家食品发展规划。1987年、1999年国家标准局制定甜菊糖国家标准。1986年、1996年卫生部发布甜菊糖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标准。

       社会各界名人关注甜菊事业的发展,纷纷题词。1988年中国农科院原院长著名农学家金善宝题词“大力开发新兴糖源作物甜菊”;1993年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卢良恕院士题词“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甜菊事业发展”,李德生、程思远、杜润生、于若木等均有题词。

       5.甜菊种植、加工、应用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各地对甜菊种植基础理论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中国农科院主持对20余省适应性进行鉴定。

1983年至1990年南京药学院、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辽宁药物研究所、天津医学院分别对甜菊糖进行了动物毒性试验。甜菊糖含量测定,从溶量法到液相色谱法,多种提取技术研究改进。甜菊糖的应用推广中,大部分使用范围是在这期间经申请提供资料获得卫生部批准的。
       上述研究成果,经10多年的试验总结,集中体现在1994年经中国甜菊协会组织审定,由舒世珍等专家编写的《中国甜菊栽培及应用技术》一书中。

       (二)回眸:快速发展的十年

       21世纪前十年,是我国甜菊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2006至2010年),踏上了全行业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至2007年甜菊糖产量、销量翻了一倍多,由不到1000吨增加到1800多吨。“十一五”期间,产量、销售收入、出口额均比2005年增长4倍,产量从1000吨增加到5000多吨,出口额达9800万美元。种植面积从7万亩扩大到37万亩,干叶产量从1.8万吨到增加到9.6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甜菊种植国、甜菊糖生产国和出口国。

       不平凡的十年,发生了诸多历史转折和重大事件。

       1.迎战“甜菊风波”,维护甜菊行业的声誉和利益。2002年3月中下旬,新加坡、香港刮起“甜菊风波”。两地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对甜菊糖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两地有关部门下令收回含甜菊糖的食品。风波给甜菊行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种植面积减少三万亩以上,订货减少300多吨,银行减少贷款6000多万元。3月24日,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中国甜菊协会发布通报。3月26日,卫生部网站发布甜菊糖安全性情况进行正面回击。3月27日,两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专案、学者对甜菊糖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论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6家媒体参加,并刊发70多篇新闻稿。历时一个多月的风波,甜菊糖以“天然、健康、安全”的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而结束。

       2.JECFA对甜菊糖安全性评估。2004年4月,中、日两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商定,相互支持日本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出评估甜菊糖安全性申请。中国甜菊协会向日方提供四份毒性试验报告,并为准备参会的我国陈君石教授提供了资料。2004年6月,JECFA第63次会议暂定了甜菊糖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从而确定了其安全性。会议要求做健康人使用的补充试验。2005年10月,由日本牵头,中国、韩国、巴西、巴拉圭五国甜菊协会、公司参加,并委托巴拉圭国立亚松森大学,于2006年完成补充试验。2008年7月,JECFA第69次会议正式确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2008年,美国FDA通过安全认定。2010年9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安全认定。香港立法会于2010年通过,从8月1日起合法使用。

       3.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快速发展。甜菊糖是市场化很高的产品,适合民营企业发展。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甜菊糖生产厂家主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五年主要是民营企业,华仙、菊隆、海林、天菊等公司发展很快,华仙公司1993年生产量就发展到200吨,主要是出口,为甜菊糖大批量出口开了先河。截止2006年菊隆、华仙、海林、奥星四家企业,产量和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80%。

       4.外资进入甜菊产业,改变了甜菊产业的生产销售格局。2008年以前,外资少量进入润德、菊隆、龙峰、华康等公司,主要是建合资企业。2008年以后,外资大量涌入,加拿大GLG集团投资建立包括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应用的甜菊产业链。惠农公司提供种子、种苗,润海、润洋、润浩公司相继投产,小岗村科技园区生产应用产品。马来西亚的谱赛科(江西)公司收购菊隆公司全部股份后,扩大生产能力,2010年生产销售甜菊糖1200多吨,月出口额达300万美元。2009年以来,外资企业生产量、销售额、出口额占全行业的一半以上。

       5.国务院有关部门关注,地方政府介入。“十一五”期间,安徽、江苏、江西、黑龙江、山东、天津等省、市,书记、省市长相继考察甜菊企业并听取汇报。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接见GLG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永博士时,称赞GLG集团所从事的甜菊产业是“新科技、新革命,可以做成全国性的产业”。明光、东台、赣州、济宁等市政府加力介入,将甜菊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应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的要求,中国甜菊协会上报了《2010年全国甜菊栽培状况汇报》

       6.甜菊种植、加工、应用技术的研发。2009年东台制定了地方性的甜菊栽培技术规定,并通过省级鉴定。2010年中国甜菊协会拟定了《无公害甜菊栽培技术规程》。海林公司利用甜菊糖生产的废水、废料沼气发电,供工厂生产用电的循环经济模式被中央、地方众多媒体报道。各地在加工提纯技术上获得多项专利,对节水、超声波、膜分离、树脂再生等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甜菊糖在饮料中的应用从90年代就开始,但一直效果不佳,因而中断。2009年以来,深圳天邦公司推出系列甜菊饮品进入地方市场,20余家媒体报道。2010年因陷入非法集资而夭折。2010年12月,GLG在小岗村科技产业园推出系列甜菊饮品,中央地方几十家媒体进行报道。甜菊糖在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三)当前:由“大”向“强”的转变过渡。

       风雨曲折二十年,将甜菊发展成一个产业。过去的十年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提升,快速增长。但“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已是继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甜菊产业正站在历史转型的新起点上,由“大”向“强”的转变过渡。

  

  

来源:功能食品配料网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