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愈加隐蔽 多名专业人员参与
发布时间:2011/9/27  阅读次数:1190  字体大小: 【】 【】【
           关闭违规违法企业5000余家

  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更隐蔽和“专业”

  多名专业人员参与食品安全犯罪

  甚至有科研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已有48名国家工作人员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处分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今年4月20日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48名国家工作人员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党纪、政纪处分。

  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全国取缔、关闭各类违规违法企业5000余家。

  目前,河南“瘦肉精”案件已判决48人,其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1人,无期徒刑1人;山西、河北两地判处4起“问题乳粉”案件共14人,其中判处无期徒刑2人,另有4人被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昌黎假葡萄酒案件已判决9人,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涉案的3家造假企业分别被判处200万元到400万元不等的罚金;辽宁亚硝酸盐熟食中毒案件的四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或10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无锡假牛肉案件已判决24人,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同案犯被并处罚金5万元至180万元不等。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37件、57人。

  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48名国家工作人员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党纪、政纪处分,还有近百名国家工作人员(包括河南“瘦肉精”案件)的行政问责正在调查处理之中。

 上述案情主要反映出以下特征:

  一是违法犯罪行为更为隐蔽。如湖北襄樊某精细化工公司、浙江奉化某生化科技公司等,以将车间外租或直接入股方式生产“瘦肉精”。

  二是违法犯罪手法花样翻新。湖南前段排查中发现的“瘦肉精”新品种线索,就是把以前不常见的苯乙醇胺A添加到了饲料里;重庆破获的“染色花椒”案中,发现犯罪分子以罗丹明B替代苏丹红。

  三是利益驱动明显、诚信缺失严重。从已查处的“瘦肉精”案件看,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受利益驱动形成利益链,生产源头、兽药店、贩运商、屠宰场、肉品销售商及养殖户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相互掩饰、串通共谋,加大了案件查办的难度。

  四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违法犯罪。从已抓获的犯罪分子看,非食用物质生产源头的犯罪分子基本具有医药、化工专业知识背景,甚至有科研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如河南“瘦肉精”案件主犯刘襄就有化工制药专业背景;湖北“425瘦肉精”案件中,“瘦肉精”配方由安徽高校的一名教授研制;湖南“711瘦肉精”案件中,“瘦肉精”配方来自驻四川某科研机构。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专项整治说明了一个道理:主动才能化解危机,透明才能得到信任。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要及时公开发布信息,组织权威专家答疑解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认真总结此次专项整治乃至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经验,深入梳理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监管模式。


来源:功能食品配料网
更多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全球最大的中文功能食品配料行业网站                            

Copyright2010--2022 功能食品配料网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40527-2号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184955935@qq.com   后台登陆     

合作联系:QQ:1184955935  微信:gongnengfood 

关注功能食品配料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了解更多信息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